top of page

Book Review: 《九評地產黨:香港輿論界抗擊地產霸權》地產黨宣言: 地產主義社會?地產商治港?貫徹地產商對港全面管治權?地產階級先鋒隊?

Writer's picture: Ryota Nakanishi Ryota Nakanishi

Updated: Nov 14, 2023


FILE PHOTO: Book Review of《九評地產黨:香港輿論界抗擊地產霸權》  Image © 次文化堂
FILE PHOTO: Book Review of《九評地產黨:香港輿論界抗擊地產霸權》 Image © 次文化堂

English: Nine Commentaries on the 'Developer' Party of Hong Kong

Publisher: Subculture 次文化堂 (Hong Kong, January, 2011)


The real media/real journalists/real intellectuals speak for the most voiceless/unheard social class, which is in the best public interest. However, the ''advertiser'' corporate media speaks for the advertising revenue of the financial and real estate sector, and even the so-called state media speaks for the collus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真媒體/真記者/真知識分子都是為最無聲/失聲的社會階層而發聲的,這才最大限度合乎公眾利益。然而,廣告商媒體為金融地產的廣告收益發聲,甚至所謂官媒則為官商勾結發聲。

溫故知新之際,讀者需要徹底唾棄完全愚蠢和盲目的顏色政治的二元論框架,同時拋開為自私自利玩弄「愛國」 符號的「愛國牌照」政治的浮誇風。 其實,「愛國賊」和「賣國賊」都是禍國殃民,自我異化,為反而反,為撐而撐,一昧只想取消異己,最終敗壞社會秩序的「喊喊口號,擺個姿態」的政治機器人,因此這些都必然構成對文明社會及其傳統道德觀的極大威脅。


愛國愛港守法市民都心裡最害怕,也最不敢面對的事實和疑問是如下:


Q. 究竟中共及其中國政府支不支持地產霸權?(有膽子的真愛國愛港者應該直接問清中共這個核心問題
A. 坦白而言,除了美帝以外,中共也是地產霸權的保護者,因此中美矛盾地產霸權的最大政治商機。中共需要依賴地產寡頭管治香港(最大的官商勾結)是已經''寫''在《中英聯合聲明》附件3第4款原來僅限於過渡期,然而回歸以後,這管理模式(即依靠壟斷資本管治)也持續至今中共的國家機器也都以跨世代的方式延續了這個管制模式(中國特色之一,所謂跨世代是指中國的情報機構的任務不受領導人的轉換而改變),因此之故,過去所謂反對派及其黑暴的主張雖含有些致命的錯誤(如在搞不清楚敵我之下,盲目依靠美帝過度盲信雙普選的效果空想的港獨主張等),但絕非毫無道理或完全脫離社會脈絡的(譬如,2019年的黑暴明明是4高的政治衍生物)。他們反對派過去屢次指摘過:中共任命的政府偏幫地產霸權,所以需要真普選」 ,沒錯,前半是有一定道理的,後半部則是天真的,錯誤的。反正聯合聲明本身證實了中英兩國政府執政黨都扶植了地產霸權,然而在此議題上所謂「建制派」只指摘英方而已。這顯然是片面的。有關後半部,是因為壟斷資本不僅壟斷港府的經濟基礎也透過其代理人壟斷政府法定機構,即使在立法會及特首選舉都實現「真普選」也根本撼動不了僵硬的,‘旋轉門’的政府體制。而且,政策運作的核心決策機構都是委任制的,因此拆局了,重組了,換了全班人之後,還不得不從他們寡頭聯盟的自己人中選拔「新人」,同質性極高,沒完沒了,一再周旋。這也是寡頭勢力對KOL的社會壟斷所致。
香港四高政策的責任不僅在於港府,美帝和地產寡頭,也理所當然地在於中共身上。有權力就有相應的治理責任。
誠然,「共產黨」 馬克思主義/國際主義無產階級革命黨?在實踐層面上,真遺憾,已不存在共產黨;目前的「共產黨」是指由一群裙帶資本主義勢力利用共產黨所創造的國家機器''謀幸福''的另類政權,最合適的名稱則是中華民族復興黨新中國國民黨對內地自己採取‘共同富裕’‘反壟斷’(反壟斷,這還不算社會主義獨有的政策),而依然對香港採取‘地產霸權50年不變’雙重標準的。不能全怪美帝雙重標準。賊喊捉賊,其身不正,何以正人?應當「撥亂反正」 可能,習近平在努力做這種糾正,但已表明不會涉及香港
基於以上情況,愛國愛港市民應該對「共產黨」 保持適當距離,絕不能像過去一樣盲目投靠它,也要在「共產黨保護地產霸權」大前提重新調整解決本港深層次矛盾的戰略戰術,以免重演1997年,2008年,2021年的失誤。本港有過三個能夠解決地產霸權的機會,第一次是回歸(末代港督彭定康在90年代開始規劃,然後董建華執行的最優秀港府政策八萬五,但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摧毀了它,美帝首次明確協助了地產霸權,結局就是孫九招)之際,第二次是美國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過後,第三次則是黑暴熄滅之際(今年)。從《中英聯合聲明》以來,美帝「共產黨」以及大陸資本家及其壓力團體(默默在暗地裡劫持法定機構,並伴隨地產霸權,以利在中港基建項目中撈取私利,他們也在中間挾持香港基層和中央,堵塞基層與中央的直接溝通)都在始終保護地產霸權
馬克思本人的科學社會主義絕非國家資本主義,也絕非國家社會主義(即官僚階層代替勞動者階級推動社會主義,這容易蛻變成國家資本主義)。馬克思所指的共產主義組織是指''片面的''勞動者階級政黨,這才是它的革命性 / 政治純潔性所在。真馬克思主義的目標是解放全世界所有的勞動者階級,這同時理所當然地包括所有民族的復興,而非追求實現中華民族自己的全面復興。前者是國際主義,後者則只不過是國家主義捨棄階級鬥爭理論,捨棄計劃經濟的探索,讓資本家控制60%以上的國家經濟,並叫87%(2018年)的勞動者階級處於被資本家支配的狀態都稱不上什麼馬克思主義。良心建議,「共產黨」 應該正名為「中國地產黨」「中國資產黨」「中華民族全面復興黨」「新中國國民黨」(記得創造中共的不是孫文,而是陳獨秀)

本書作者們都在此書中極力避開了藍黃顏色政治的陷阱,並且獲得了某種程度的思想自由,是因為他們都確實做了具體情況的具體研究。這值得激賞。


本書的主題(地產霸權;地產黨;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壟斷資本;跨行業寡頭集團)是全港市民關注的政治經濟民生議題(政治,經濟,民生此三者都是三位一體的,是因為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都是相互滲透的辯證矛盾)。真遺憾,那些愛港知識分子們真心撰寫的不僅是十年以前的香港社會,也仍然是今後的香港社會


Q. 最大香港政治經濟民生問題是什麼?
A. 四高政策(高地價,高樓價,高租費,高物價)。


施政報告》為地產霸權及其四高政策(四高:高地價,高樓價,高租費,高物價)的未來鋪路


此月全港最熱門最冷門的政治議題乃所謂''北部「賭」會區''以及''「錢」海鐵路''等等原來都是1977到1982年進行的Mightycity天水圍新市鎮發展‘鬼劃’的大製作翻版(有些大陸資本家無知和誤解,該天水圍新市鎮規劃的問題重點在此絕非睡城與否)。甚至,不像一些偽學者專家的敘事,所謂「新中環」也不是什麼新概念既有概念的重新包裝而已。如2009年底港府為高鐵推銷的「建設西九龍核心商業區」 概念正是建設「新中環」的最初案例(當然至今並沒有構成預期的「新中環」)。中港之間的所謂「發展」或「成長」建設項目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只要檢驗這些大白象工程項目的效益即可。譬如,不管黑暴或疫情,「西九龍核心商業區」第一「新中環」的高鐵香港段都一直處於巨額虧損,即使在2019年黑暴前的高峰期也沒有到預期的每月240萬名,結局港府每月都得燒5,000萬港幣的公帑;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港珠澳大橋也嚴重超支,自從2018年10月24日開通到2019年10月7日為止看的每日車流量也僅達預期的一半而已,甚至今年1月立法會又為了超支申請了15億撥款記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基準」(實事求是) 。


無論完不完成「北部都會區」,都一樣能夠吹起北部大炒風已成現實),為地產霸權的全港全面剝削而「拆牆鬆綁」(新自由主義)。最後,即使投機勢力預期無法完成「北部都會區」也可以提早套現避險而已。甚至,確定無法完成時債務將會是由全港市民不得不用公帑埋單的。

那,《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此一概念是否正面? 從極端愛國愛港的角度來看,''北部「賭」會區''以及''「錢」海鐵路''的「方向」都是十分積極正面,完全正確的,只是香港和深圳兩地全面整合才是最徹底的「發展」概念。不過,有些御用學者說:「過去殖民地政府以及港府只顧中環及其港島的建設」是個歷史認知錯誤,是因為「建設西九龍核心商業區」正是首次提出「新中環」建設概念的案例。結局呢?真遺憾,「北部都會區」仍然停留在「一邊一區」的舊思維。看來方便吸乾大陸熱錢的目的已明顯。
此外,另外特別要注意的歪論是,誤以為「蓋了建築物,就等於有了該產業」 。譬如,蓋了創科產業的辦公大樓(所謂創科中心)就會等於有了創科產業;蓋了體育學院的大樓就會等於有了體育產業; 蓋了公務員學院的大樓就會等於有了滅私奉公的愛國公務員團隊等。這些都特別強調蓋建築物,也就是地產商的利潤發展項目。甚至,香港目前已經有國內外創科/科技公司在港營運(如2020年,香港初創企業數目增加6%至3,360家,其實已經有了‘產業’,只是特別在北部邊境集中蓋了‘創科’辦公大樓群及其附屬的住宿單位,在港島和北部之間的地理位置對深圳或科技企業而言差別不大,是因為他們都是科技公司嘛!甚至他們公司也有深圳辦公室或總部格外需要在港島和深圳之間另外開設辦公室嗎? 該概念本身已包含了嚴重的邏輯齟齬
基於此情況,所謂「為基層增加供應與此衝突,是因為在中國創科公司的科技人員都是相對富裕的上樓族「北部都會區」是創科中心,理所當然地以高薪創科技術人員及其家族優先居住。此政策安排與口號「為基層增加供應已形成了極端邏輯矛盾
這一點也表明了北部都會區」與「解決深層次矛盾」本來是兩碼事。他們需要科學說明為何蓋了北部「賭」會區就等於「解決深層次矛盾」? 為何蓋了「錢」海鐵路就等於「解決深層次矛盾」?
中港政府建制之間暗地裏活躍的大陸資本家及其壓力團體(如香港經貿商會李秀恒李秀恒不僅是政協地產發展商莊士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利益代表也是有慣性騎劫多重法定機構公職的香港典型政客,當然不把深層次矛盾放在眼裡,喊喊口號增加供應,輕輕帶過了事,意在海),誠然,港府及地產霸權寡頭集團將本來屬於不同的政治經濟方案混雜在一起包裝,而為他們自己謀利而已。結局就是贏得4高政策50年不變北部大炒風(這與成不成功建設都會區無關)。在黑暴期間,同情和庇護大陸資本家們的香港市民現在才看到了作為地產霸權伴隨者的它們的人心黑暗,投機心態及其浮誇風(到處一昧誇獎並推銷,現在連原來的批判性思維都看不到了)。原來,如支持去勢逃犯條例的中華總商會(民建聯)及盲撐「北部都會區」的香港經貿商會等,''韜光養晦''的大陸資本家們不僅未為遭受地產霸權抹黑的新移民發聲,現在回過頭來看他們的政治行跡就發現,反而這些人一直以來默默擔當地產霸權的伴隨人愛國愛港市民應該注視這些暗地裡協助地產霸權的在港大陸資本家們的政治角色
在實踐上,建設「北部都會區」和「解決深層次矛盾」都是完全不相關的不同政策。

Q. 解決地產霸權/4高/深層次矛盾真方法是什麼? 地產霸權自己熱烈鼓掌推銷的所謂增加供應」嗎?
A. 反壟斷。是因為4高的經濟基礎壟斷資本過去「增加供應」也不斷讓4高破頂的歷史以及「八萬五」的沈痛教訓是缺了反壟斷所謂「供不應求」是個偽命題「供不應求」的意思是以「市場沒有壟斷資本」為前提的,然而,香港的問題是壟斷資本寡頭們寡占跨行業市場,公共事業及其政府機構,而不是沒有任何壟斷行為的真自由市場。誠然,所謂增加供應」只意味著地產霸權寡頭集團囤積土地和樓房庫存而已,這仍然並不等於合理價格的樓房確實落到需要其使用價值的平民消費者的手裡
經濟不振是因為長期在新自由主義之下,勞動者階級的購買力大幅度衰退了,因此只要果斷地進行官民的再分配措施一定可以振興經濟。這比所謂‘願景大白象工程更有效,直接和實際。不過,香港必定需要先做反壟斷,才能達到各種再分配的效果。

書評的目的不是取代整本書,而是概括其精華以及做出評語。接下來,本文探討些本書中較為有趣的相關議題討論中的重點,並且以問答方式逐步敘述。


Q1: 地產霸權是何時明確形成的?
A. 1980年代四大英資壟斷資本(會德豐與怡和,和黃,太古)出局,四大華資壟斷資本新世界,長江,新鴻基與恆基)取代。

‘新概念’「北部都會區」的起源及其模楷


1982年,政府以高於市場價格向發展商買回面積接近五百公頃的魚塘和農地,然後再與發展商共同開發。事緣1977年,當年的土地供應特別委員會(或稱土地闢增特別委員會 / Special Committee on Land Production)建議研究開發天水圍新市鎮。春江水暖鴨先知,財團Mightycity窺準發展機會,1979年起在天水圍收購農地及魚塘,面積多達488公頃。Mightycity當時的股權分布為:華潤持有51%,長江實業擁有12%,會德豐,Trafalgar Housing及其他共佔36.5%。Mightycity囤積大量土地之後,接觸政府,提議興建一個可容納超過50萬人口的新市鎮財團原來的計畫是,播出部分土地予政府興建公共房屋,以換取政府興建整個新市鎮的基建及公共設施。1982年,政府否決地產商的建議,但同年,財團卻得到政府不尋常的,更為優惠的安排:地政工務司陳乃強在1982年7月29日公布,政府會以22億5,800萬港元向Mightycity回購所有天水圍農地和魚塘,再以8億元的代價向發展商批出當中40公頃的土地。政府以每坪方呎46元向財團回購農地,呎價比1980年一次由法庭處理的土地拍賣的估值多出三倍,該年的拍賣價只是每平方呎11元半。(1)

Q2: 今日地產黨(為地產霸權服務的所有社會勢力)是怎樣煉成的? 只有英國扶植了地產霸權?「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共的立場呢?
A. 英國人部署撤出的時候,與中共妥協,收買中共代辦及香港華資,將華資地產財閥捧上神壇,默許他們取代英資,成為香港商業的支柱,用商業財閥穩定交接期間的政局。今日香港官商勾結的政局,是回歸前的中英勾結奠定的。地產財閥食了中英兩家茶禮,左右逢源,壯大之後恃勢凌人,同時進駐中共的人大/政協和港府的立法會功能組別和諮詢機構,劫持政府,阻擋民主,以免一人一票的制度可以限制他們的暴利。(2)

Q3: 何謂高地價政策? 香港的去工業化/全面地產金融化是如何開始實施的?
A. 上世紀80年代,面對工業及資金北移之危機前港英政府想出高地價政策一招利用房地產價格長期上漲的預期,將港商在內地賺取的利潤用樓宇投資回收返港,於是不需要境外徵稅(也無法這樣做),樓房投資也可吸納國際游資,大陸的流失資金(flee capital)和南洋的避難資金。買房需要借貸,大量資金以房產的方式寄存於香港,有利銀行發展金融業務。港府的配套措施有六:一是限制土地供應製造市場緊張;二是以填海換取豪宅地皮拍賣,將跨海兩岸的美景私有化,善賈而沽,以豪宅價位帶領整體樓價上揚;三是以聯繫匯率固定幣值;四是銀行專以樓宇物業來抵押商業貸款;五是容許樓宇貸款採用無限個人責任,無法供樓的買主要個人負債,不可交回物業便脫身(即是不能如分期付款買機器一樣);六是默許地產商出盡哄騙之術,詐騙消費者六法齊下,樓價穩步上升。由於房地產也涉及建築,裝修,家居消費等業務,在游資充足,貸款便宜的年代,可以帶動社會經濟。(3)

READ MORE:

Q4: 何謂「公私合營模式」?
A. 開發地產商已收購但未被破壞的高質農地。(4)
簡言之,此模式是讓政府幫地產商減低開發成本,即幫地產商做基礎建設,長遠地看,結局還是抬高地價及樓價。地產商才是最大獲利者。

高超政治伎倆如下:

如果我們只跟著《施政報告》所提出的議程走,不論贊成或反對當中與實際問題無關的建議,恐怕都會變成像政府一樣,積極地做大量不相干的事情,以令有實質效果的政策和工作不會發生。(5)

Q5: 今日連地產霸權自己也一再強調「增加供應」來「解決」房屋問題,這是否真的有效解決高樓價問題的方法呢?
A. 中低收入的社群,特別是當中不擁有私樓或公屋者,他們會較傾向以建立家庭的原因而置業;相反,高收入人士或更多基於經濟原因而投資或炒賣樓房。如果政府的目標是真的是想令大部分人安居樂業,那麼只提出每年(有限地)增加土地供應,用作興建私人樓房,不僅缺乏針對性,甚至會在既有的偏向供應「豪宅」的地產壟斷結構下,助長經濟投資/投機,而滿足買樓自用以建立家庭的市民需求,仍然遙不可及。(6)

已過了長達39年的地產霸權時代(1982-),是時候市民需要發覺「增加供應騙局了。


只要細心考察地產霸權的細節,「地產商是魔鬼」的說法不但站得住腳,而且更可以讓人們明白,不但魔鬼在細節裡,地產霸權同樣在細節裡(7)

Q6: 地產霸權打手有一種典型說法「賺錢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如田北俊),這是否妥當?
A. 身為企業的資本家‘賺錢’是剝削勞動者的社會勞動所產生剩餘價值而已。實際上,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交換價值以及剩餘價值(利潤)的都是勞動者的勞動。資本家做的只是坐收/掠奪別人的勞動果實而已,這也包括其他不勞所得在內(譬如,詐騙:人工抬高的不合理價格是毫無生產性地吸乾/蠶食別人勞動產生的社會價值的總體,是因為本身缺乏勞動及其相等的交換價值,甚至完全缺乏任何使用價值,完全是無中生有的,此等假交易對社會的經濟秩序/生產力極具破壞性)。換言之,所謂公共利益(如稅金)原是勞動者的社會勞動所創造的價值。資本家的所謂‘賺錢’(即叫勞動者幫他們勞動賺錢)即純粹一切都是為了私人利益。地產霸權將私人利益偷換為公眾利益的概念不僅是歪理,也證實了壟斷資本的狂亂自大及其偽紳士的本色。
的確,假如荃景花園和愉景新城的居民棄天橋而改行美環街,便不會有架空街道的情況。提出這一觀察首先是為了說明地產霸權賺錢之餘,其實更主宰香港的城市風貌,不過這種說明又似多此一舉,地產商賺錢要賺到盡,興建密不透風的屏風樓之外,樓宇有這麼高起這麼高,不理會是否破壞山脊線。(8)

Q7: 港府法定機構之一,新鴻基地產利益代表也佔有一席的市建局乃一家地產商,它的重建工作是如何呢?
A. 政府在2001年成立「市區重建局」,以「快」為準,以大型「綜合發展」為略 [...] 香港未來10年仍會進行有系統的重建,只不過多了一層商議的平台[裝飾] ,市建局的角色不變。新的市區重建策略堅持市建局繼續維持自給自足,因此它會繼續重視買地予發展商帶來的利益。市建局高層的花紅將繼續與盈利掛鉤,因此他們的營運目標和價值觀,是確保賺錢」,是憂慮虧蝕我還記得,市建局前總裁林中麟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是:市建局是會蝕本的,重建不一定賺錢,你看以前土發公司的項目就蝕了不少。因此,市建局將繼續「零風險」的企業文化,它的決策鐘擺很難從「賺錢」的一邊傾斜至「社會責任」的另一邊香港不需要一個這樣的市建局。有了強制拍賣的新低門檻後,在九龍城,大角咀,筲箕灣等舊區,已儼然是田生天下,它的收樓速度更快了,不用等市建局出手。每收一個單位,田生會在唐樓外牆掛上紅橫旗,像勝利的旗幟,恭喜業主獲得田生的賠償」。有了強拍,市建局要像全面清拆利東街般勾出大型地盤進行綜合重建,就要面對田生等發展商,而不是好欺負的舊區長者和小店主。香港不需要一個由公帑注資,但可能要向田生收購或合作重建的市建局。(9)
降低了強拍條例的門檻後地產商先積極瞄準弱勢的舊區舊樓小業主以現金買斷其業權沒有樓換樓/舖換鋪的賠償後,由身為公營地產商的市建局來從地產商收購或與此合作。這也是官商勾結的好例子。

Q8: 地產霸權發展的大部分土地到底是新推出的,還是更改用途的
A. 香港地產部門近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與香港的政治轉變和相關的政策改變有關。首先,正如[中共黨員]許家屯的《回憶錄》指出,香港的地產商,特別是大地產商,對於中英協議中每年批地不能超過50公頃的規定,均大表贊成,甚至反覆要求中方:「土委會不能多批土地」, 反映擁有大量地皮的大地產商很可能在限制批地中,獲取更高的利潤事實上,近年大地產商用作發展的土地,只有很少部分是透過投標收購新推出的土地來進行的,相反,他們的土地主要源自吸納可以換取土地的「換地權證」,收購舊型物業重建,以及更改土地的原來用途等。用這些方法得來的土地,不單較新推出的土地便宜,同時亦可不受批地不超過50公頃規定所限制,在旺市中亦可不斷發展。(10)
地產霸權在「北部都會區」討論上,也都強調利用祖堂地已大量囤積的農地,棕地,舊工廈,綠化地,碼頭,舊區舊樓等等非新推出的較可以低成本取得的土地

Q9: 港府死撐的美元/港元的聯繫匯率制度(金融界)究竟如何助產地產霸權
A.80年代以降的金融膨脹和地產狂潮之中,以至2003年經濟「 恢復」之後,香港的經濟增長主要來自國際,國內及本土熱錢的帶動,而這又取決於投資/投機者對香港金融和房地產市場前景的估算。香港政府,大地產商及金融資本在過去30多年40年中,實質上打造了一個極之壟斷和集中的金融和房地產市場,客觀地支撐著金融和地產投資/投機的利潤。儘管表面上香港的經濟長時期「安定繁榮」,但這種建基於結構失衡的泡沫經濟[炒樓炒股],不僅再難以抵受類似90年代末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衝擊,長遠更會衍生各種不利的社會影響,例如單一的地產金融獨大正扼殺多元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發展機會,而貧富差距的加劇投機心態的擴張等負面影響,更是後患無窮。高利潤的本港地產部門,不單吸引了巨額資金的流入,亦同時帶動了金融業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香港金融機構的貸款當中,已有超過3成是與地產部門有關的(1987年除外),隨後這比例日漸上升,1998年以後更增至5成左右,反映金融部門與地產部門的密切關係。地產與金融業的相互依存和帶動,使香港的地產和金融業近10多年佔股市總市值的48%,反映香港的經濟活動十分倚靠這兩項產業。從另一個角度看,近年香港地產部門的急劇膨脹,亦明顯與金融部門的快速增長有關。正如上面的分析指出,70年代以後,缺乏出路的各地資金紛紛投往東亞地區及流動性高的金融等部門;再加上中國大陸的對外開放和急促經濟發展,使香港成為了外資進入大陸的橋頭堡,導致自70年代迄今,本港的外資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數目大幅上升,大幅度增加了對本港商用和住宅土地的需求,這自然不能不對本已熾熱的地產市道添加溫度。金融業的擴張還對其他地產部門起著另一重要的影響。由於地產發展需時不短,並且初始的投入龐大(如購置土地),因此能否獲得大量穩定,充裕以及低成本的資金,便成為地產商成敗的關鍵。70年代以後,隨著世界性「金融膨脹」現象出現的大量游資熱錢,為地產發展創造了較有利的條件。加上近年香港偏低的利率(這與聯繫匯率制和美國在「金融膨脹」時段的低息政策有關)使地產商能以極低的成本,持有大量以待開發的土地,等候價高而沽;也同時令投資或炒買股票樓市的成本大幅降低(11)
考慮這個固定匯率時候,完全需要以國際資金流通的視野來看才能清楚。意在穩定地維持大地產商牟利時的極低成本。香港主要靠國際美元投資,美國通膨,香港也跟著進口通膨影響,當然這結構性因素也抬高香港的樓價(可達到上述目的,即結局成本也反過來大幅度降低了)。重點是香港的金融服從美國國內的金融政策

READ MORE:

一言以蔽之,這本書是不分黨派真正愛香港的知識分子們為被地產霸權殘暴剝削的中小企業家/中產/基層/弱勢市民而撰寫的傑作。除了潘慧嫻的《地產霸權》(2010年)以及顧汝德的《失治之城 — 掙扎求存的香港》(2018年)之外,全港市民必讀的一本書!
目前的香港就處於必須跨階級,跨族群,跨世代,跨行業,跨黨派團結抗衡地產霸權及其惡劣打手們的重要決戰階段。必須果斷地儘早終結地產霸權的黑暗勢力!香港市民要靠香港市民自己。

NOTES


  1. Wan Kan CHIN, Subculture (Hong Kong, January, 2011) 'Nine Commentaries on the 'Developer' Party of Hong Kong', pp.4-5.

  2. Wan Kan CHIN, Subculture (Hong Kong, January, 2011) 'Nine Commentaries on the 'Developer' Party of Hong Kong', p.7.

  3. Wan Kan CHIN, Subculture (Hong Kong, January, 2011) 'Nine Commentaries on the 'Developer' Party of Hong Kong', p.8.

  4. Albert Lai Kwong-tak, Subculture (Hong Kong, January, 2011) 'Nine Commentaries on the 'Developer' Party of Hong Kong', p.14.

  5. Prof. HUI Po-keung, Subculture (Hong Kong, January, 2011) 'Nine Commentaries on the 'Developer' Party of Hong Kong', p.23.

  6. Prof. HUI Po-keung, Subculture (Hong Kong, January, 2011) 'Nine Commentaries on the 'Developer' Party of Hong Kong', p.25.

  7. Kwok Ming MA, Subculture (Hong Kong, January, 2011) 'Nine Commentaries on the 'Developer' Party of Hong Kong', p.40.

  8. Kwok Ming MA, Subculture (Hong Kong, January, 2011) 'Nine Commentaries on the 'Developer' Party of Hong Kong', p.67.

  9. Yingqi HUANG, Subculture (Hong Kong, January, 2011) 'Nine Commentaries on the 'Developer' Party of Hong Kong', pp.77, 80.

  10. Prof. HUI Po-keung, Subculture (Hong Kong, January, 2011) 'Nine Commentaries on the 'Developer' Party of Hong Kong', pp.164-165.

  11. Prof. HUI Po-keung, Subculture (Hong Kong, January, 2011) 'Nine Commentaries on the 'Developer' Party of Hong Kong', pp.170-174.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ur of fair use.

Comments


bottom of page